題:經濟學入門第一課----認識機會成本
撰文:葉永成
編輯:葉永成
小題:資源有限 慾望無窮
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無盡,當你有CD機時,又希望有MD機。但很不幸,用來生產這些貨品的資源,例如原料、人力、時間、金錢都是有限,經濟學上稱這現象為稀少性(Scarcity)。換句話說,我們只可滿足部分慾望,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選擇(Choice),所以便要決定慾望的先後緩急,在眾多的選項(Options)中,選擇最想得到的貨品,先滿足其中的一部分。
在選擇的過程中,我們必須放棄一些選項,在眾多被放棄或犧牲了的選項中,價值最高的一項(The
highest-valued option forgone resulting from an act),就是機會成本(Opportunity
Cost)。
小題:使用電腦的機會成本
先看看以下的例子吧!浩然是一個標準的電腦迷,每天做完功課後,就會栽進他的電腦台玩上三數小時,不過由於媽咪覺得他過份沉迷,故只限他每晚玩電腦一小時,問題來了,浩然既想上網,又想玩ICQ,也想玩Game,他可以怎樣做?
浩然雖然想一次過玩齊三種玩意,但由於時間有限,只可選擇一種玩意,於是他就需要根據自己對那三種玩意的喜歡程度作出選擇。依次是:1.
電腦遊戲、2. ICQ、3.
網上瀏覽。由於浩然對電腦遊戲的喜歡程度較ICQ和上網為高,於是他選擇了玩電腦遊戲。
當他作出這個選擇時,表面上就是要放棄ICQ和網上漫遊,但事實上,在一小時內,他不玩電腦遊戲,就只可以玩ICQ。所以對浩然來說,玩電腦遊戲的機會成本便是ICQ,而不是ICQ和網上瀏覽。
由此可見,浩然的選擇是他認為是最佳的項目,而他所捨掉的次佳項目就是他這個選擇的機會成本。但需要注意,對不同的人來說會有不同的喜歡次序,因此不同的人作出選擇時,每個人得出的機會成本也就不同。
小題:機會成本的轉變
正因為機會成本是因人而異,故此亦會隨著個人喜好的變更而出現升跌。即如浩然明晚玩電腦時,他可能會將三個選項的喜愛次序重新排列,以ICQ為最佳選擇,網上瀏覽為次選、電腦遊戲排第三,因此浩然的機會成本便轉變為瀏覽網頁,即這時的最高次佳選擇。
再看看以下這個例子,浩然打算利用玩電腦的時間做兼職,賺取零用錢。現在有三種工作給他選擇,都是以時薪計算,分別是私人補習老師(每小時$100)、助理文員(每小時$40)、快餐店店員(每小時$15)。因此,他玩電腦的機會成本會轉變為做補習老師的時薪。(見表一)
一般人會選擇喜好次序上的第一志願,即眾多可行性中價值最高的一個。這個選擇的機會成本是喜好次序中的第二志願。現在假如浩然選擇第二志願(兼職補習老師)的話,喜好次序中的第一志願(玩電腦)便成為這個選擇的機會成本。
現在浩然改變初衷,覺得做兼職賺取零用錢才是最重要,而他對三種工作有相同興趣,選擇是基於報酬而定,於是他揀選當補習老師,這時助理文員$40便是他的機會成本。(見表二)
但現在三種兼職的時薪略有改變,補習老師減至時薪$90、助理文員和快餐店店員保持不變,這對浩然選擇當補習老師有甚麼影響?其實補習老師時薪轉變後,並不影響他所付出的機會成本。由於補習老師的時薪依然最高,他仍會選擇當補習老師,所放棄的依然是助理文員的時薪。(見表三)
若各種兼職的時薪再度轉變,快餐店店員時薪升至$80,這對他所付出的機會成本有甚麼影響?答案是機會成本改變了,雖然浩然仍會選擇當補習老師,但所付出的代價是快餐店員時薪($80),即浩然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因而增加了。(見表四)
可見機會成本只會在最高價值的放棄選項轉變時,或這個選擇已被另一選項取替時,才會轉變。
小題:機會成本會是零嗎?
看過以上的例子後,你是否覺得每一個選擇都必然付出機會成本?其實不是。當沒有選擇時,機會成本會是零。舉例來說,浩然抽到一張$200美食券。假設這張美食券只能夠在某快餐連鎖店使用,而且不能夠轉讓,浩然就沒有其他選擇,亦即無須放棄別的選擇,所以在這個情況下,機會成本為$0。
不過,對於那間送出$200美食券的快餐連鎖店來說,該美食券是有機會成本的,因為它要放棄別的選擇。例如,快餐店可以將同等價值的食物賣給其他顧客以賺取利潤。
box:涉及機會成本的經濟物品
我們要知道凡要作出抉擇時,就會引發機會成本。那麼一些沒有稀少性的物品,例如空氣,又有沒有機會成本呢?
對於那些供給量非常充足,無須付出任何代價便可以享用的物品,經濟學上稱為免費物品(Free
Good),即如海水、陽光。這些免費物品是沒有機會成本的。相反,那些供給量有限,必須付出代價才可享用的物品,稱為經濟物品(Economic
Good),例如電腦、食物、住屋等。這些物品是要付出機會成本才可享用到的。
因此存在機會成本與否可作為分辨免費物品與經濟物品的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