價格也被歧視? (王家富 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)

      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,大家都聽得多了。你有沒有聽過「價格歧視」 (Price Discrimination,又稱「差別定價」)呢? 價格歧視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,除xxx提及的地鐵收費外,另一個常見的例子,就是很多酒樓推出下午茶點心八折,在下午一時吃的蝦餃燒賣比在下午三時吃的貴。 一般的價格歧視是指某公司在售賣同一商品或服務時,在不同地區、時間,或對於不同的消費者,收取不同費用。為甚麼會出現此情況呢? 假設你有一種貨品,成本為$1。你有三個顧客,甲願意付$4,乙願意付$3,而丙則只可負擔$2。聰明的你會以甚麼價錢將貨品賣出呢? 若你定價為$4,只有甲願意買你的貨品,你的利潤是$3。若定價$3,甲和乙都會購買,你就賺到$4。若定價$2,便皆大歡喜,甲乙丙都會買,但你只賺到$3。你可能會定價$2?但再想想,若你進行價格歧視,情況又怎樣呢? 你會以$4將貨品賣給甲,以$3賣給乙,以$2賣給丙,你的總利潤就是$6。所以價格歧視可以令你獲取更高利潤。 當然,對不同的消費者而言,價格歧視有得也有失。甲付出的錢當然比丙高,但丙郤可以他有限的經濟能力,得到他想要的貨品。 其實,你可以去同一間公司,比較同一件貨品在不同地區的分店所列出的售價,親身來個小調查。筆者就曾發現在某大型超級市場連銷店,同一件貨品的售價在兩個不同地區的分店相差達一倍,而分店經理的解釋是兩個地區的客戶各有不同,所以便有在同一公司,售賣同一貨品,但在不同地區,價錢相差一倍的情況出現。